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克服自卑的勇氣:從阿德勒心理學談教養

克服自卑的勇氣:從阿德勒心理學談教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87060
曾端真
張老師文化
2023年10月25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9687060
  • 叢書系列:心靈拓展系列
  • 規格:平裝 / 420頁 / 15 x 21 x 1.5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靈拓展系列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無法根除,也不需要根除。人生的成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克服自卑中所堆疊而成。克服自卑的勇氣,能幫助孩子鬆綁自我設限,釋放創造力與發展潛力。



      從嬰兒時期就要走對方向,可以讓教養孩子的擔子變得輕省。畢竟,等孩子長大了,重新再教育的困難度將高出很多,教養的擔子將相當沉重。



      作者以層次分明的架構,清晰流暢的文筆,以及平易近人的生活實例,深入淺出地以三大篇章闡明教養的目標、守則和方法,最後更以家庭親子互動的真實案例,對應本書主軸,做為連接理論與實務的橋梁。書中所結集的智慧,不但可以用在教養中,更可以用於自我照顧上。


     





    序文 阿德勒心理治療實踐的典範 劉焜輝

    社群情懷與存續之道 趙家琛

    自卑:生命中關鍵的公約數 錢玉芬

    自序 勇氣伴我向前行



    獻上感恩

    自卑與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核心概念簡介



    楔子

    教養目標篇

    社群情懷

    社群生活的鐵律、社群情懷與獨立自我、社群情懷的開展、社群情懷與症狀、生活中的社群情懷



    教養守則篇

    生命風格:心靈活動

    全人觀和社會脈絡觀、生命風格、自卑感與優越感、自卑感與情緒、自卑情結與症狀、表象症狀與原級問題、理解取代評價

    情感連結

    人格發展的地基、情感連結與症狀、自卑情結阻礙情感連結、解密自卑情結

    勇氣與挫折容忍力

    勇氣與潛力的施展、犯錯是發展勇氣的契機、重建勇氣、失敗印記、有氣度承接失敗、培養挫折容忍力、心理預備、勿輸掉孩子的勇氣



    教養方法篇

    正確回應:健康的情緒歷程

    情緒的源頭、讓內在小孩長大、關心人先於關注行為、與孩子同頻道、情感的連結先於教導、承接情緒、健康的情緒歷程、情感需求和獨立自我的兩難、情緒凌駕理性、過度敏感

    正確教導:鼓勵、共同思考

    鼓勵、錯誤稱讚的陷阱、當鼓勵使不上力、行為的養成、正向關注取代負向關注、豐富親子優質時光、培養獨立自我、共同思考策略、克服舊習慣

    寵溺的教養

    寵溺型生命風格、寵溺式教養、考驗社群情懷的情境、手足競爭與偏心、愛與溺愛、從寵溺到獨立自我

    威權的教養

    教育不能偏離鼓勵之道、處罰的迷思、效果的迷思、犯錯的迷思、勸告的迷思、提醒的迷思



    搭橋篇

    案例一:理解取代評價

    案例二:平等取代威權

    案例三:信任取代寵溺

    案例四:關懷取代處罰

    案例五:核心取代表象



    後記? 父母給了我什麼

    附錄一? 正向教養的基本功夫

    附錄二? 讀書會講師守則與導讀指引



    ?





    序文



    阿德勒心理治療實踐的典範

    劉焜輝




      有子女的父母看了本書,子女有福

      沒有子女的父母看了本書,人人有福



      很難得看到國內對於阿德勒心理學的實踐提出具體的明證,本書不只是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的介紹,並且以作者本身的經驗說明阿德勒心理學的實踐。



      有人評論阿德勒在較年輕時逝世,對於系統化較少關心。重視實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在歐美尤其在美國廣被接受,其「正常性」與「實踐性」留下許多成果。所謂「正常性」就是最積極意義的「常識性」或「健全性」。阿德勒心理學的特徵是以人格的統一性、一貫性為前提,認為人在五、六歲左右形成自己的生活模式及生活目標,為了達成目標而做一貫的努力。因此,阿德勒認為在人生最基本的領域——愛情關係(結婚)、工作(職業)、友伴(人際關係),循健全有益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他認為五、六歲以前是促成形成健全、有益的生活模式的時期。最重要的是母親、其次是父親,因此,「雙親教育」最重要。



      歐美有許多國家根據阿德勒的理論做新的嘗試,收到成功。以「個體心理學」著稱的阿德勒心理學的文獻超過一萬冊以上,我國已經有「阿德勒學會」的組織,與阿德勒有關的著作也相當可觀,但是理論的介紹較多,實踐的紀錄甚少。曾端真教授長期以來投入阿德勒教育的研究與推廣,過去經常做有關阿德勒的演講,並且有專著問世。本書《克服自卑的勇氣》對於阿德勒理論的實踐有具體的闡述,尤其以具體案例說明阿德勒理論的實踐是本書最大的特色。



      阿德勒學派養育子女的方法、哲學有兩個重點:一為與遺傳有關,即與生俱有的能力課以每個人的限制與可能性的問題。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如果太拘泥於限制將會增加其弱點。二為除了遺傳,對於兒童最大的問題是學校的成績不好就加以處罰。因為處罰對於兒童來說是確認自己對於學校是不適合的。不要讓兒童失望,要給予勇氣,這是教育過程的目的。



      魯道夫.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認為,兒童的訓練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秩序、避免相爭、鼓起兒童的勇氣。



      他列舉阿德勒學派的治療歷程為:1.建立良好的關係,2.發現當事人私人的邏輯與隱藏的目標,3.幫助當事人洞察上述的事情,以導致更好的理解,4.幫助當事人發現更好的目標新定向。因此,阿德勒學派的治療是教育的過程,合作與信賴、更進而有調查與探求的態度,發現新的方向。



      本書所附的五個案例,讓讀者對於阿德勒學派的治療有更清楚的認識。治療者並不是要去拯救當事人,而是幫助當事人去發現更好的途徑。阿德勒學派的治療者並不以當事人為自卑者,而是以充滿友誼的平等態度去面對。



      阿德勒的治療理論與實施是關心阿德勒理論在國內發展者今後的課題,也期待阿德勒的理論在我國輔導與心理治療的領域更受到重視。



      (本文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



    序文



    社群情懷與存續之道

    趙家琛




      「唯有理解,始能關懷;唯有關懷,才能協助;唯有協助,萬物方得存續。」——國際黑猩猩保育專家 珍.古德博士



      這是一本關於親職教育和親子關係的書,訊息量極大、衝擊性極強。不同於一般介紹理論概念或教養方法的親職書籍,本書以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與史丹博士的論述為基礎,以敘事風格,描繪親子、家庭生活故事,書寫兒童心靈活動。每一位兒童的故事同時並行父母的故事,因為每一位成人的心靈深處都住著一位內在小孩。閱讀本書,字裡行間,沉思默想之際,往往觸發內心悸動,或許是勾起塵封已久的記憶,抑或是聽到內在小孩的聲音,甚至是啟發了一段自我探索的冒險之旅,這是閱讀本書的挑戰。



      曾端真教授以層次分明的架構,清晰流暢的文筆,以及平易近人的生活實例,深入淺出地以三大篇章闡明教養的目標、守則和方法,最後更以家庭親子互動的真實案例,對應本書主軸,做為連接理論與實務的橋梁。本書開宗明義指出,教養的目標是「開啟孩子的社群情懷」,引導為人父母者在培育孩子之初,就建立明確且宏觀的方向。人乃社群動物,社群情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潛力,具有生存價值。自幼開啟孩子這種潛力,培養「歸屬社群的情感、融入社群的態度、關懷社群的行動」,引導孩子奠定人格發展的良好基礎,則能成長為有自信、勇氣、情感連結、獨立自主的成年人。



      書中提到與人、社群的情感連結具有生物基礎的概念,過去數十年來在心理學研究中陸續找到支持的證據,無論是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教授關於幼小恆河猴和代理母猴的研究,抑或是對於早產兒、孤兒的發展研究,都指出情感連結的需求關乎個體的生存,是與生俱來的,身邊大人的關心、接觸、溫柔、安撫等,對幼小個體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十分重要,而近年神經科學的研究更是強調與人群接觸對於大腦發展的助益。



      做為心理治療師,臨床上接觸的心理困擾個案,往往在早年都失去了開展社群情懷的機會,成年後要重新教育、重塑人格相當困難。兒童門診也見到許多被貼上標籤的孩子,「壞」、「不乖」、「不聽話」、「懶惰」、「叛逆」、「笨」、「不努力」、「孤僻」、「不合群」,這些都是大人只看到孩子行為表象就做出的空泛評價,不但無助於具體描述孩子的行為,更忽視了孩子行為之下的心靈活動,那樣迫切想要從自卑感往優越感移動,追求情感連結的安全感和獨立自我的價值感的動機。



      華德.迪士尼曾說:「最重大的國家資源是孩子的心靈。」對孩子的豐富心靈,我們理解了多少?發現了多少?又珍惜了多少?國際黑猩猩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提醒我們:「唯有理解,始能關懷;唯有關懷,才能協助;唯有協助,萬物方得存續。」在全球面臨少子化危機之際,我們更需要放下理所當然、自以為是的心態,學習「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聽、用孩子的心去感受」,才能以不具成見、謙虛、平等、關注、好奇的態度,去探索和理解孩子的心靈運作,回應孩子的情感連結需求,在日常親子互動中輕省、愉快地教導、鼓勵,創造雙贏的結果。



      特別需用心品味的是,本書中每一個案例裡,親子互動歷程與親師(心理師)互動歷程清晰地平行呈現。在親職諮詢的過程中,當父母的內在小孩被看見、被聽到、被感受、被理解,父母才能真正學習到怎麼去看、去聽、去感受、去理解孩子的心靈。以這樣的體驗學習方式進行親職教育,更能深入人心、撼動心靈、長出力量,真正地為父母賦能。



      閱讀本書深刻感受到曾教授強大的社群情懷與使命感,那就是願天下父母都能懂得社群情懷在教養孩子上的重要性。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童年,而為人父母陪伴著孩子得以再次經歷童年,願天下父母珍惜善用這樣寶貴的機會,自我發展也教養出具有社群情懷的你我他。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其 他 著 作
    1. 解密自卑情結:阿德勒心理治療歷程解析
    2. 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
    3. 傾聽生命故事與敘說的療癒力: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
    4. 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親子雙贏的教養功夫
    5. 助人歷程與技巧:有效能的助人者 中文第二版(2012年)
    6. 教師與班級經營
    7. 人際關係與溝通